德克萨斯州联邦快递设施炸弹爆炸后,国土安全部制定紧急协议
德克萨斯州FedEx设施爆炸后,国土安全部启动紧急预案
昨晚,一枚本应寄往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炸弹在施尔茨的FedEx设施处爆炸。
这是针对该州首府奥斯汀的一系列致命炸弹中的第五枚。
前三枚炸弹是通过包裹寄到人们家中的,导致两人死亡,两人受伤。
第四枚炸弹是由绊线引爆的,严重伤害了两名男子。
第一枚包裹炸弹于3月2日爆炸,当时39岁的安东尼·斯蒂芬·豪斯在他位于奥斯汀东北部的家前廊上捡起一个包裹时被炸死。
第二枚炸弹于3月12日在奥斯汀东部的一所房子内爆炸,17岁的德雷伦·梅森被炸死,他的母亲被送往医院。
第三起爆炸发生在市中心南部的一个社区,一名75岁的女子在自家前廊上捡起一个包裹时,包裹爆炸,她受重伤。
最近的一次奥斯汀爆炸发生在周日晚上,可能是由绊线引发的爆炸,两名男子在奥斯汀西南部受伤。
前三次袭击涉及留在奥斯汀门阶上的可疑包裹。
周日的包裹显然是放在城市路边上的。
最新的爆炸发生在一个距离奥斯汀约65公里的FedEx设施。
(消息来源)
每枚炸弹都有些不同,并且越来越复杂。
《华盛顿邮报》报道:
警方拒绝详细描述炸弹,只说它们似乎是一个或多个人精心制作的结果——并指出炸弹制造者能够组装并运送这些装置而不引爆它们。
在告诉居民要对意外或可疑的包裹保持警惕之后,当局敦促大家更加小心。
“我们现在更担心的是,如果人们看到可疑的东西,就完全远离它,并联系执法部门,”休斯顿酒精、烟草、火器和爆炸物管理局分局的特工弗雷德·米兰诺夫斯基说,“因为如果他们移动那个包裹或者踩到那根绊线,很可能会引爆。
”
米兰诺夫斯基说,使用绊线的炸弹是在对电线施加任何压力时激活的,他说这可能包括人们“绊倒它或捡起包裹”。
(消息来源)
绊线炸弹爆炸后,居民们被警告待在室内。
前联邦调查局官员丹·德芬鲍夫说,周日使用绊线“戏剧性地改变了所涉及的战术”。
这种方法的转变——从针对个人或其家人的炸弹到可能杀死随机路人的装置——唤起了过去制造恐惧氛围的袭击,例如2002年困扰华盛顿地区数周的华盛顿地区狙击手枪击案,受害者被随机射杀。
而且,就像在Unabomber通过邮件发送爆炸物的活动期间一样,到目前为止,奥斯汀的袭击无法解释,并且没有任何威胁或警告。
“一旦炸弹制造者制作了一个装置,他们通常每次都以相同的方式制作,”德芬鲍夫说,他曾负责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的调查。
“这里不是这样。
我还对没有敲诈勒索要求或通信感到困扰。
”(消息来源)
袭击发生在城市的各个社区,正如《华盛顿邮报》的这张地图所示。
官员们尚未公开确定爆炸的模式。
目前,爆炸的动机尚不清楚。
最初,人们认为动机可能是种族原因,因为最初的受害者是黑人和西班牙裔。
但绊线受害者都是白人男性,这使得调查人员重新考虑了他们最初的假设。
FedEx设施的炸弹引发了国土安全部的预案
昨晚,第五枚炸弹在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东北部爆炸。
据报道,这个包裹是寄往奥斯汀的。
一人受伤并在现场接受治疗。
根据AlertsUSA的说法,这一最新事件触发了邮政和运输部门实施国土安全部紧急预案。
邮政和运输部门是根据国土安全总统指令7(HSPD-7)建立的18个关键基础设施部门之一。
几个政府部门和机构成立了邮政和运输政府协调委员会(GCC),该委员会与部门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以便评估国家、跨部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和韧性计划。
部门特定的资产包括:超过400个高容量自动化处理设施;超过40,000个本地递送单元;多种多样的收集、接受和零售业务;超过50,000辆运输车辆,包括货车、卡车、拖挂车和飞机;以及信息和通信网络。
今天早上在德克萨斯州施尔茨的FedEx设施发生的爆炸触发了一系列紧急预案(有些可见,大多数不可见),用于当地以及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接受、处理和递送。
紧急预案的强度将因地点而异,但整个部门现在都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鉴于未知因素和威胁的持续性,这些紧急预案可能会被FedEx以外的其他承运人遵守。
(消息来源)
以下是关于国土安全部、美国邮政服务和其他相关承运人的部门特定计划的更多细节。
面对这样的随机袭击,你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与大多数恐怖行为一样,情境意识是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的关键。
在触摸或打开任何包裹之前,你应该停下来思考:
这个包裹是你期待的么?
你认出这个包裹是谁寄来的么?
这个包裹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么?
如果你对这个包裹的安全有任何疑问,你应该拨打911,让他们知道你的担忧。
保持警惕,警告孩子未经允许不要触摸任何包裹。
显然,奥斯汀地区的人们应该特别小心。
引用:https://www.theorganicprepper.com/dhs-emergency-protocols-in-place-after-bomb-went-off-at-a-texas-fedex-facility/
原文: https://s2.tttl.online/blog/173596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