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您的冰箱:78000磅火鸡被召回
检查你的冰箱:78000磅火鸡肉被召回
如果你家冰箱里有火鸡肉,那你得看看是不是在刚被召回的78000多磅肉里面。
这些火鸡肉是由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蒙特奥利夫(Mount Olive)的巴特博尔有限责任公司(Butterball, LLC)生产的,于7月以巴特博尔(Butterball)、克罗格(Kroger)和食品狮(Food Lion)等几个品牌名出售。
据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称,由于担心产品可能被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Salmonella Schwarzengrund)污染,所以召回了78164磅。
当好几个人生病之后,才发现存在污染情况。
FSIS和包括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威斯康星州卫生服务部以及威斯康星州农业、贸易和消费者保护部等公共卫生合作伙伴一直在调查涉及两个州5名患者的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疾病多州暴发事件。
威斯康星州从4名患者居住的地方收集了三个完整的巴特博尔品牌火鸡肉样本。
这些病例患者和火鸡肉中的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分离株在基因上密切相关。
(来源)
以下是被召回的产品:
- 48盎司塑料包装托盘装“巴特博尔日常新鲜火鸡肉(含85%瘦肉/15%脂肪)带自然风味”,销售或冷冻日期为2018年7月26日,批号8188,标签上有UPC码22655 - 71555或22655 - 71557。
-
48盎司塑料包装托盘装“巴特博尔日常新鲜火鸡肉(含93%瘦肉/7%脂肪)带自然风味”,销售或冷冻日期为2018年7月26日,批号8188,标签上有UPC码22655 - 71556。
-
16盎司塑料包装托盘装“巴特博尔日常新鲜火鸡肉(含85%瘦肉/15%脂肪)带自然风味”,销售或冷冻日期为2018年7月26日,批号8188,标签上有UPC码22655 - 71546。
-
16盎司塑料包装托盘装“巴特博尔日常新鲜火鸡肉(含93%瘦肉/7%脂肪)带自然风味”,销售或冷冻日期为2018年7月26日,批号8188,标签上有UPC码22655 - 71547或22655 - 71561。
-
48盎司塑料包装托盘装“克罗格新鲜火鸡肉85%瘦肉 - 15%脂肪”,销售或冷冻日期为2018年7月26日,批号8188,标签上有UPC码111141097993。
-
48盎司塑料包装托盘装“食品狮15%脂肪带自然风味的火鸡肉”,销售或冷冻日期为2018年7月26日,批号8188,标签上有UPC码3582609294。
被召回的产品在农业部检验标记内有“EST. P - 7345”字样。
这些物品被运往全国各地的机构和零售地点。
(来源)
很明显,如果你的冰箱里有这些产品,那应该是去年夏天在商店买的,还放在冰箱里呢。
想想看,之前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肚子不舒服,可能就是因为吃了被污染的火鸡肉。
什么是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呢?这是在东南亚常见的一种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菌株CVM19633)是东南亚沙门氏菌病的主要病因,而东南亚是美国进口食品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它还是美国首次确认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性沙门氏菌病的病因。
最近的报告显示,在世界不同地区,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的高水平氟喹诺酮类耐药性正在出现。
这种血清型特别容易在医院内传播,为确定促进这种重要传播类型的因素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MDR菌株CVM19633和易感菌株SL480都属于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血清型。
(来源)
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施瓦茨恩格伦德污染食物的人通常会在12 - 72小时内出现腹泻、发热和胃痉挛症状。
他们大概会病4到7天,大部分人不需要医疗治疗就能康复。
不过一些更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因为脱水需要住院并补充静脉输液。
老年人、婴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患重病。
如果你发现自己冰箱里有这些可能被污染的火鸡肉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发现冰箱里有上面提到的火鸡肉,你应该把它扔掉或者退回到购买它的商店。
有关此次或其他召回的更多信息:
消费者如果有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咨询FSIS的虚拟代表“Ask Karen”,它可以通过AskKaren.gov网站或者手机m.askkaren.gov全天24小时提供服务。
美国农业部的肉类和禽类热线电话1 - 888 - MPHotline(1 - 888 - 674 - 6854)提供英语和西班牙语服务,工作日(周一到周五)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可以拨打。
还有24小时可用的食品安全语音留言服务。
在线电子消费者投诉监测系统(http://www.fsis.usda.gov/reportproblem)也可全天24小时访问。
(来源)
引用:https://www.theorganicprepper.com/check-your-freezers-78000-pounds-of-ground-turkey-recalled/
原文: https://s2.tttl.online/blog/1735949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