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像乌克兰人一样为国家而战吗?你的很多邻居都不会。
如果你有像乌克兰人一样的国家,你会为国家而战吗?你的很多邻居可能不会
看着勇敢的乌克兰平民面对坦克,向俄罗斯军队投掷自制燃烧瓶,很难不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敬意。
不管你对这场战争本身怎么看,一直以来,受苦最多的总是普通民众。
问题是,如果美国本土遭到入侵,你会为国家而战吗?根据一项令人不安的民意调查,如果你愿意,你是少数派中的一个。
整整38%的美国人表示在敌人面前会选择逃离。
昆尼皮亚克大学的民调分析师蒂姆·马洛伊说:“当面对一个可怕的假设,让他们置身于乌克兰人的境地时,美国人表示他们会坚守战斗而不是寻求另一个国家的安全。
”
谁会留下,谁会逃跑?
让我们来看看具体数字,谁会留下来战斗,谁不会。
根据这项调查,这在政治党派和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分歧。
总数
- 留下来战斗:55%
- 逃往另一个国家:38%
政治
- 留下来战斗的比例:
- 共和党:68%
- 民主党:40%
- 独立党:57%
年龄组
- 留下来战斗的比例:
- 18-34岁:45%
- 35-49岁:57%
- 50-64岁:66%
- 65岁以上:52%
性别
- 留下来战斗的比例:
- 男性:70%
- 女性:40%
比其他种族更多的西班牙裔美国人会选择留下来战斗,没有大学学位的人稍微多一些会选择留下来战斗。
爱国主义去哪了?
我在《红色黎明》(原版)的时代长大,像我这样的X世代似乎是最有可能留下来战斗的。
我认为这部分可以解释为我们很多人都是空巢老人,我们没有小孩子需要照顾。
我知道如果我有孩子在家,我的首要任务会是让他们安全撤离。
但这当然不能解释全部。
那些年轻人呢——那些应该比我们中年人更适合战斗的人?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交环境有很大关系,为什么他们不相信我们的祖国值得为之战斗。
他们被灌输了一种观念,认为美国是一个可怕的、种族主义的地方,资本主义是坏的。
哈佛的另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许多年轻人要么“有点尴尬”,要么“非常尴尬”自己是美国人。
教育还是洗脑?
我们的教育体系和主流媒体摧毁了这一代美国人。
他们抹去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使他们为自己的历史感到羞耻,否定了他们的自我意识。
(顺便说一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剧本中的内容——通过削弱一个国家的历史来摧毁它的身份认同。
)显然,我们有一些历史时刻并不是我们最好的,但我挑战你找到任何一个没有这些时刻的国家。
我们在进步,我们在变得更好,我们从过去吸取教训。
一位来自校园改革组织的记者在华盛顿特区采访了一些年轻人。
视频中的第一个人告诉她,他们“每天都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尴尬”,并提到了“种族主义历史、殖民主义”以及“目前的政治和警察问题”。
《新闻周刊》采访的大学生说了一些这样的话:“学习真正的美国历史让我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羞耻。
”
耶鲁大学教授史蒂文·史密斯说:“如果学生从小就被教导美国是一个建立在种族灭绝之上并为了延续奴隶制而创建的国家——这种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今天纽约时报‘1619项目’中神圣化的二级和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那么爱国主义将只不过是一种偏执和道德盲目的表现。
”
伟大的美国身份危机
我对这些调查所显示的年龄和政治立场感到失望但不惊讶。
当挥舞自己国家的国旗让你成为恐怖分子的目标而这些恐怖分子从未被起诉,因为有些人妄想地认为这是一种威胁时,你知道你作为一个美国人的身份正处于危险之中。
当人们看到最高法院提名者说她不能定义“女人”这个词,因为她“不是生物学家”时,你知道你作为一个人类的身份正处于危险之中。
这样的争论削弱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
事实上,它们可能是我们国家的终结。
幸运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认为。
我知道很多甚至不会考虑离开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国外几年后又回到美国的原因。
我的国家不完美,但值得为之战斗,不管我是否同意办公室里的人,不管我们有时肮脏的历史。
告诉我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没有肮脏的小秘密,我会向你展示一个完全改写历史的国家。
了解我们的错误不应该让我们讨厌我们的国家。
它应该让我们努力变得更好。
我相信我们应该修复它,而不是逃离它。
我没有小孩子依赖我,这以前会让我考虑撤离到安全地带。
对于那些试图从炸弹中拯救孩子的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不相信出去挑起战斗。
我不相信我们应该卷入别人的战争。
但如果有人把战斗带到我的门口,我不会逃跑。
我可能不再25岁了。
我可能没有战士的技能。
但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如果我们的国家像乌克兰一样被入侵,我愿意在这座山上死去。
为了我的孩子,你们的孩子,以及我们孩子的孩子。
那么你呢?你怎么想?如果你的城市或家乡像乌克兰一样被入侵,你会冲向安全地带还是会反击?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让我们在评论中讨论吧。
引用:https://www.theorganicprepper.com/would-you-fight/
原文: https://s2.tttl.online/blog/1735898902/